OCEF
这个夏天,你和我的相遇
7月12日,由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组织的第六届OCEF乡村夏令营正式集结。
三个月的准备,三个月的期待,
终于等来了兰州的相遇。
三十余名海内外的志愿者们为了同一个信念如约到达。第一次见面,大家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团团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乐融融。随后一起去到兰州当地采买物资,顺道去看了看兰州独特的风景,大家真的就像网恋奔现一样,相遇,相识,相知。
所有人都对即将到来的乡村夏令营生活满怀希冀,对丁沟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同时也希望能给乡村里的孩子们带去帮助,传达快乐与希望!
期待中的开营式
经过两天的准备,周一大清早,中小学的志愿者们分别迎来了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志愿者们提前了三十分钟来到校园,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与家长已经在签到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报道。
一见到志愿者,同学们明显非常兴奋,不过大家还是井然有序的完成登记,寻找自己的班级。
完成入班登记后,开营式在队伍里大玩家的组织下如火如荼的开始了。校长首先表达出了对夏令营的极力支持,志愿者们也在自我介绍后,送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在传统的开营式外,志愿者们还贴心地安排了花式多样的集体破冰游戏: 猴子捞月,彩虹萝卜蹲,全民兔子舞,中学组更是动用了无人机航拍。
大家共同的努力给了夏令营一个完美的开门红。
活泼可爱小学组
01小班的大梦想
小班开营第二天的《疯狂动物城》电影赏析课上,当志愿者们提问到兔子朱迪的职业时, 在孩子们一片“警察”的答声中,有一个回答倏的闯进了志愿者们的耳朵: “兔朱迪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才能够成为警察。所以,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
孩子说得非常激动,作为听众的志愿者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之后顺势展开的讨论中,这些年仅七八岁的孩子们说出的梦想更是五花八门,有飞行员,有消防员,有舞蹈家和钢琴家…… 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孩子的改变02
中班的第一天自我介绍时,同学们带着一丝羞涩一个个上台。其中三年级的小宝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中班志愿者们的注意。台上的他,低垂小脑袋,不时抬起偷瞄一下志愿者们,有些不知所措。结束时,他更是逃跑似得离开了讲台...经过两天的接触,同学们渐渐与志愿者熟悉,展现出活力与热情,但我们的小宝同学却依旧低调,引起了志愿者们更多的关注。
在周四的立体贺卡手工课,小宝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理解与动手能力。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笑着举起自己的作品,这个笑容包含着无限的潜力。在过后的一周里,他日渐活泼起来,上课也积极的参与,回答问题。希望这种笑容可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缺少关注的孩子们脸上,我们也在为此努力着。
创意无限中学组
01装满悄悄话的藏宝袋
周一紧张的班级破冰建设后,同学们便投入制作“私人定制”的藏宝袋—与志愿者的交流信封。每个课间,都会有同学悄悄查看的身影,生怕漏点什么重要的东西。晚上志愿者瞅了一眼自己的信封,哇!里面有一封信哎!同学们在横格纸上画了好多好多爱心,还写了好多“love you”,对于平时比较神经大条的志愿者,真是暖到心坎上了,让自己意识到原来我还有善良,讲话温柔,笑起来很好看的一面。
还有太多太多让人感动的“悄悄话”,看着同学们收到信的满足,并且一点点从羞涩到勇敢,真的是诧异又开心! 越来越有动力!
五花八门的有趣课程02
突破往年,志愿者们早早就来到班级进行试讲,为课程的顺利开设进行准备。
今年的志愿者们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精彩有趣的课程,比如情绪感知的《色彩与面具》。
同学们自己主导的《我的夏令营故事》,体验残障人士感受的《你是我的眼》。
带大家开阔眼界的《站在会宁看世界》。
其中有一个独树一帜的编程课最是让人印象深刻。部分开始对计算机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们,在志愿者陈翰自己设计的游戏展示后,渐渐活跃起来,和同组志愿者以及同学一起认真的学习着坐标系、一步步跟着敲入字母与数字,组合成代码,将一行行代码逐步变成了神奇可爱的小熊! 下课后同学们都不舍得放开电脑,在细细回味自己的作品。
第一周的完美落幕
从适应当地的生活,到与同学们初遇,再到收获丰富的惊喜,志愿者们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让志愿者们看到每一个同学,都像是丁家沟夜晚灿烂的繁星,闪烁着自己的光芒,绘制出一副无与伦比的美丽星空。
接下来的两周,还会发生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作者
冯润洁/金志强
卢萱/吴冰晶
编辑
郭艾娜
|
||||||||||||||||||||
|
||||||||||||||||||||
|
编者按:本文作者薛英是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OCEF义工,曾担任高中生奖学金项目新疆助学点协调员多年,经常下乡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有丰富的一线经验,现在担任OCEF 回信组组长。薛英以她在基层工作时所遇到的几位“寒门子弟”在社会有爱人士的资助下,勤奋努力,考入理想大学,成功就业、成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温暖的命题,谁说“寒门难出贵子”!只要有OCEF这些公益组织的存在,只要有越来越多的有爱人士加入到这些爱的奉献群体当中,一定会帮助更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结论就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尴尬离场的伪命题!
“寒门难出贵子”是去年曾在朋友圈比较热门的一篇文章,暂且不去讨论这篇文章的论述及内容,就点题的结论,我就不能苟同。作为一个在农村及县城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证明,寒门子弟,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良好高等教育,并以此为契机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的。
在县教育局工作那些年里,做过一段时间民间组织OCEF的协调员,为了确定资助对象,走访过数百个贫困家庭,亲眼看到过寒门子弟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些家庭,真得是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但是他们中的半数以上最后都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也如愿就读并且最后毕业,凭着自己的努力过上了与自己的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孩子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几位,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寒门子弟”
第一位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公派留学生,本科毕业后去了法国,如果没有继续读博,她应该已经毕业工作了。这个孩子的遭遇,完全够格被寒门论作者认定为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寒门子弟”。这个孩子是汉族人,住在离县城约十公里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以维吾尔族村民为主,因此,村教学点没有汉族班,只有维吾尔语学校和班级。这孩子的父亲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智力缺陷,在这个孩子被老师发现带去学校上学之前,全家五口人都是文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县面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两基”验收,各组政府、各学校、教学点拉网式查找失学、缀学适龄儿童,这个孩子家所在村的村小老师走访到她家,发现了这个九岁还没上学的孩子,于是经过与学校和村上商量,免除了这孩子的全部书费、学费(那时候还没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把这孩子带到村小学上学,当然是就读于维吾尔语班(那时候也还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孩子很勤奋,也很有天份,从上学开始就是每次考试第一名,小学和初中还跳过级。就这样,这个孩子从小学直到高中,各种学习及生活费用等通过政府资助,学校老师帮助,慈善组织资助等途径解决,没有因为经济问题出现过上不起学等情况。高中毕业,毫无悬念地以高分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上大学时,县民政部门和镇政府出钱解决了她大学第一学期的学费、部分生活费及去学校的路费等费用。后来听我们县考入北外的学生说那孩子上大学后通过助学贷款、学校向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自己兼职打工、学校奖学金及一些社会慈善组织的帮助完成了大学
学业,顺利出国留学。
维吾尔族孩子:古丽
第二个孩子是个维吾尔族孩子,称她为古丽吧,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父母都是文盲,企业下岗职工,没有地,没有农民应有的技能,家徒四壁。好在我们县是各民族杂居区,古丽的父亲汉语很流利,虽然自己是文盲,却很重视教育,无论家里多穷,都要让孩子受教育。作为OCEF协调员家访过这孩子家后,我将孩子和她父母的情况告诉了一位希望资助一个孩子的在石油系统工作的A先生,A先生从这孩子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资助,资助范围包括这孩子每学期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后来这孩子考上了北京一所211大学,A先生又资助了孩子去北京上大学的路费等其他一些费用。A先生因工作原因经常去北京出差,也经常会来新疆的南疆出差,孩子也与A先生及家人一直有联系。现在孩子考取了南疆一个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岗位,A先生有时候与我谈起这孩子,还很为她自豪。孩子的哥哥高中毕业后因为汉语水平比较高,在我们县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孩子的父亲也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做的工作。那孩子一家的生活,与当年我去走访的时候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寒门兄弟俩
还有一个男孩,家中兄弟俩,父亲的生病及早世造成了家庭的困顿。我去走访这孩子家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卖掉,他和哥哥、母亲借住在不知道是村委会还是别人家的除了床和锅碗瓢盆、炉子、桌子之外没有其它家具,除了灯泡没有其它家电的两间小小的房间里。家访之后,我与一位曾向我表示想资助两个孩子的乌鲁木齐市一位私营企业主的B先生取得了联系,B先生当即决定资助这个孩子。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的,B先生对这孩子的资助范围与A先生对那姑娘的资助范围差不多。两年半后,孩子顺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也是一所211工程学校。再后来,孩子大学毕业在内地找到了工作,收入不错,如今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前些年偶尔还与B先生联系,谈起这个孩子的时候,B先生赞不绝口。孩子的哥哥高中毕业报考了一所零批次录取的师范大学并被录取,得以免费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听说回到新疆在北疆一所中学教书育人。在新疆,教师的工资是高于公务员的工资的,孩子的哥哥已经结婚成家好几年了。如今,这曾经的寒门兄弟俩和他们的母亲,已经完全摆脱了“寒门”的命运。
机械工程师
我这里想说的最后一个孩子,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接触最多的一个。这孩子本来有一个虽不富裕但还温暖的家,在她上初中时,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父母家人,靠乡政府给的微薄的生活费生活,父母给她留了八亩地,孩子上学同时,还在上学之余在八亩地里种麦子。她在上高中时,未对学校和老师提起过她的困难,她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老师,因为这孩子拖欠学费及孩子平时的一些表现,老师感觉到这孩子家庭经济情况可能比较困难,于是将这孩子作为资助学生候选人推荐给我。我去距离我们县数十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县这孩子家家访时才从她的邻居口中知道了她的情况。因为OCEF的资助在当时是每学期1000元,远远不够这个没有父母的孩子高中住宿、生活及学习的费用,于是我将她的情况整理后发到了OCEF论坛,一位杭州的OCEF义工看到帖子后通过我与孩子取得了联系,开始了对孩子的资助。在这位义工的资助下,孩子顺利读完了高中,考取了内地一所211学校,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奖学金等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毕业没多久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还完了助学贷款,孩子去银行还完最后一笔助学贷款的那一天打电话给我,抑制不住她内心的喜悦。接到电话时,我也激动得差点掉眼泪。如今,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机械工程师,立了业,成了家,作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宝宝,成了一名成熟、自信、知性的年轻职业女性和母亲。
在我做OCEF协调员的五年间,除了这几个孩子以外,还有大约一百多名接受OCEF资助的寒门子弟,对于这些孩子我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追踪,但他们高中毕业考取大学的信息当年都进行过了解,因为OCEF会在这些孩子大一的时候提供每人1000元的奖学金,因此我知道这些孩子中的绝大多数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其中有个女孩,我听她的高中同学说她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后来留在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我亲身耳闻目睹这些孩子的经历足以证明寒门的孩子通过社会的扶持和帮助,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寒的命运!随着部分地区(如新疆)十二年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这些地区的寒门子弟们完成高中教育在经济上已经没有障碍。我前几年接触过的一些在大学及毕业后和我还有联系的曾经的寒门子弟们告诉我,上了大学以后,除了助学贷款,学校会提供很多勤工助学岗位以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度过难关,解决经济困难。只要自己够努力勤奋,寒门子弟完成大学学业完全不成问题。
无可否认,国家还有一些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的贫困、偏远地区,而我们一些诸如OCEF的公益组织带着各地有爱人士的爱心和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希望,为他们的梦想和未来助力、加油,提供帮助和关爱。相信通过国家政策的有力实施和推行,社会各届有爱之人的援手和奉献,寒门弟子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寒门难出贵子”一定会成为一个众矢之的、尴尬离场的伪命题。
作者 / 薛英
编辑 / 武文娟
微信编辑 / 莫雅媛
关于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简称 (OCEF)于1992年创立,为美国联邦税务局认可的501(c)(3)免税的非营利组织。OCEF是一个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独立民间慈善机构,其唯一宗旨是促进中国教育均衡发展,专注于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以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OCEF主要依靠义工运作,超过95% 的善款都用于资助中国乡村教育。二十五年来, OCEF的运作费用只占募捐款的 5%以下。
|
|||||||||||||||||
|
|||||||||||||||||
|
本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杨浩的故事!
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但不论如何总比不做要强。
——杨浩
☆为何加入OCEF?
杨浩:刚去翻了下数据库的资料,我的义工申请是2006年1月15号提交的,当天还新建了一笔$50的捐款。现在读到自己当年义工申请表的内容,有点尴尬,哈哈。当时我正在休斯敦读博士,偶然在QQ上从好朋友那里听说了OCEF,网上一查发现总部居然就在休斯敦。老实说,一开始其实我是拒绝的有顾虑的,本来我对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信心就不太足,当时可能正好还读到关于希望工程的一些新闻。看了官网,又在网上搜索关于基金会的信息,我还是觉得了解的不够。一直以来我也想着能为国内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本着“打入敌人内部”来深入了解OCEF的心态,我登记了捐款并提交了义工申请。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
杨浩: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基本就是现在也还在做的项目,捐款处理。刚开始是和另外一位义工轮流处理每个月在休斯敦收到的支票捐款,根据支票扫描件将捐款记录到我们的捐款系统中,生成收据再email或者邮寄给捐款人。大概半年之后就剩我一个人做了一阵,捐款记录属于重复性劳动,不算是特别有趣的工作,我记得有那么两个月实在是很懒得去动扫描的支票文件,捐款收据也拖着没能发出去,元老义工胡晓主动联系我,安慰我说大家做义工都会有类似的一段经历。现在想起来,感觉有点像长跑过程中遇到体能极限的时候,坚持过那一阵就好了,于是第一个项目也就做到了现在。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杨浩:2012年时候我回到国内某高校工作了一年多,其间有机会去到四川简阳我们的资助点走访,算是最深刻的一次经历了。我家离简阳很近,以前是个县城,我父母老家都在农村,所以从小到大我回乡下的次数很多,自认为对八九十年代家乡农村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正因为如此,简阳之行让我记忆深刻,我没想到过了这么些年,还有那么多的人生活还是过得那么苦,尤其那些孩子,很多父母有身体或者精神残疾,又或是单亲家庭,最普遍的是家中留守。我只感到,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但不论如何总比不做要强。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杨浩:在会员和捐款人服务组有一位跟我长期合作、比我资深的义工叫万树慧,她最开始处理一对一项目相关事务,后来跟我同组处理各类捐款,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单独负责将捐款收据打印并邮寄给没有提供email的捐款人,都是自己掏腰包,从未报销过邮资。当然,这不是有趣的地方,当年我们都在德州上学,树慧在奥斯丁,08年我去开会见到第一面,那之后我们都天南海北(包括越洋)搬家好几次,十年后我们居然都住到了凤凰城,现在两家距离车程不到15分钟,我有幸参加了树慧的婚礼,前一阵还一起给树慧的双胞胎儿子过生日,不得不感叹,缘分呐老铁!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杨浩:刚加入义工队伍的时候,我最希望收获的就是能帮到一些失学的孩子吧,觉得能帮一个是一个,能让一个孩子在学校多待一年是一年。现在好像不希望收获什么了,因为已经收获太多,俗话说满满的回忆。展望未来,我最希望每周都收获一大堆大额捐款支票!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
更多文章...
页 35 总共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