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F
本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郭浩宇的故事!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 OCEF 能够继续帮助更多的孩子。
——郭浩宇
☆为何加入OCEF?
郭浩宇:跟很多义工一样,加入 OCEF 有一些偶然性。2003 年有一段时间相对空闲,讲得含蓄一点叫 between jobs,在网上搜索就找到了 OCEF。给梁敢会长打了个电话说愿意帮点忙,就进来帮忙了。至于为什么去搜索这方面的信息,当时应该并没有很清楚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找点什么事做,想起来以前在家乡读书时候的一些同学和个人的经历,觉得自己也许可以帮到一些有需要的孩子们。
加入后不久,看到周本初周老(当时担任秘书长)在一期基金会通讯中引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后来自己有小孩,也在这边认识很多义工,交流中大家有一些共鸣,其实就是这么一种很朴素也很传统的想法。德州达拉斯的长期捐款人和义工,企业家李青松先生,向基金会捐款累计达 10 万美元。他在小孩出生不久跟基金会联系,希望能够提供帮助。记得在跟他电话交流时,他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想法。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
郭浩宇:作为菜鸟级码工,进来 OCEF 责无旁贷是要帮忙打理网站和所有跟“技术”沾边的事情。当时是一位元老级义工 Zach Huang 帮忙,把网站服务器放在他的办公室 -- 很多义工知道 OCEFer 对于为组织省钱这件事很在意,也很在行。后来我们这一拨技术人员忍不住要把事情搞复杂,搞“专业”。系统复杂了就难免要经常叨扰 Zach,非常过意不去,但 Zach 是一如继往地支持。后来要用到三台服务器,特别是 2005 年加州的义工骆海辉担纲开发的企业级水平的捐款系统上线,才把服务器完全迁移到付费的专业服务公司。之后前任会长杨凡开发了财务系统,现任会长沈中主持开发了义工管理和其他的系统,这些都为 OCEF 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IT 义工人数很多,各有所长,在这就无法一一列举了。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郭浩宇:应该是 2009 年 OCEF 参与的 America's Giving Challenge 活动,网上搜索可以查到。当时我只担任很少的一些义工工作,但那次影响非常大,结果也很鼓舞人心。不只是募款的数目,很多目前活跃的义工是在那一次了解到 OCEF 加入进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长期负责募捐工作的张霖峰副会长,是神级的称职尽责。OCEF 的巨额募捐活动中,每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多数都是由他直接筹划发起的,包括 2009 年这一次,也是他直接组织参与的。
这次活动,以及此前此后的一些经历,让我对于社区组织发展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在美国这个社会,小到维护自身利益,大到寻求社会变革,组织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而 OCEF 这样的社区组织,能够坚持下来,还能有可观的发展,我能想到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大家都能坚持共识形成的理念宗旨,一个是开放互信的氛围,再有就是在一些地区长期经营,在社区“扎根”了。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组织很幸运,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义工过来了,留下了。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郭浩宇:相信很多人都有精彩故事可以分享,我只讲我自己到 OCEF 找“工”的第一件事,算是个冷笑话。网上查到了 OCEF,就跟梁敢会长联系,说在读书,有点时间,想做点义工。然后打电话聊了一下,梁敢沉吟一会,说要不你先捐点款,做个会员吧。于是我就先捐款做了学生会员,才开始做义工。后来多年共事,慢慢了解,梁敢其实就是这么个人很单纯专注,不拐弯抹角的人。所以为 OCEF 寻求支持,张口求人捐款,对梁敢就是个很自然的事情 -- 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这样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欣赏接受的。所以休斯顿当地社区,甚至基金会的一些义工,一度是对梁敢会长有过误解。不过,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才有可能坚持把 OCEF 的事情做下来,帮助更多的孩子,也给我们后来的这些义工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机会。对于更多的义工,包括我自己,梁敢是一个榜样。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郭浩宇: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 OCEF 能够继续帮助更多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收获也早是满满的了,不敢再求更多。因为在 OCEF,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义工朋友;因为在 OCEF,学到了额外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在 OCEF,自己也得到了成长。记得 10 多年前听到加州一位义工这么说:因为在 OCEF,对人性更有信心。相信这句话会引起很多义工的共鸣。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
|
肖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如果说OCEF是一座赫拉神庙,那它点燃的定是这世上最独一无二的火炬,我们的火炬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不断点燃、传递、再点燃,于是这座神庙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火炬手, “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每个孩子都拥有享有教育、追求知识的机会。”这是OCEF一直追求的愿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OCEF曾经的三个“孩子”,他们是曾经的“被传递者”,也是如今的“传递者”,他们是李镇、王宁、张兵。
历久弥新的“谢谢”
他,如今是一位大学老师,来自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初识OCEF是在2008年,那年他高二,虽然资助金只有1000元,但对于当时的他却解决了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心怀感恩的他给OCEF写了第一封感谢信,随后义工的回信开启了他走向OCEF的“门”,那时的他萌发了一个愿望——有一天能当面向我们的志愿者说声谢谢,也期待有一天能够加入OCEF这个大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去了自己想去的城市—天津。大学生活中,他参加了学生组织,负责了全校特困生勤工助学岗位的相关工作,空余时间做兼职,他做过保安、推销员、外卖员与此同时还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夙愿—有朝一日能够加入OCEF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而这个夙愿在2016年终于实现,当得知OCEF七、八月份有暑期支教活动时,他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更获得了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遇到了当年给他写信的其中一位义工刘秀。他说在和这几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义工一起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OCEF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感动。他,就是李镇。如今的,身为一位大学老师,也教导学生要学会互爱、分享等,同时他也以身作则,在教师资助项目传递着自己的力量竭尽所能在OCEF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相信很多年后,李镇会记得年少时那个刘秀姐姐,也会在许多年后,无数孩子的回忆里会有现在的李镇哥哥,在很久很久以后,会出现一个爱的无限循环,这是属于OCEF的奇迹。就像阿姆的歌里唱的那样,我不会在这里变老。每个人都应在变老之前,做一些到了80岁还会微笑的事情。
所谓青春,就是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对于李镇,在世界卫生组织对青春的定义中,他依然处于大好的青春年华,十年前的OCEF帮助了他,今天他选择回到这个大家庭去帮助更多的人。青春有限,但感恩无限。
逆风的成长单行线
王宁,来自于广西省融水县,这是一个山地面积占融水总面积85%的地方,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王宁是2015年秋季学期在广西融水中学接受OCEF助学金资助的,在他看来,OCEF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帮助困难学生的资助人和义工们。 在他在校期间,曾多次向项目人员了解OCEF,并多次提出想要加入OCEF的想法,因为他可以亲自去家里走访调查,既了解了困难学生的家里情况,也是对资助人最好的回复。2016年,王宁通过秋季高考考入了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随即加入了OCEF的义工队伍,也就是去年,王宁刚刚满20岁,就是在这个20岁的夏天,他跟随村里人一起去云南修铁路,一天11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一修就是一个暑假,他收获了3000多元,全部作为学费,同时,也收获了一身的伤痕累累,这样一种对于年轻力壮的中年男子来说可能都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和精力的工作,他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却做到了。去年寒假,王宁一回到家便主动申请做贫困生的家访工作,广西地区有他们特有的方言,所以家访对于外地人而言,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也是一大障碍,王宁是当地人,懂得当地语言,熟悉当地的交通路线,也会骑摩托车,所以他的加入,非常有效的解决了当地贫困生走访工作的困难。如今,王宁升入大二,学业之余,王宁也正在熟悉OCEF图书项目广西区的情况,并协助项目工作人员做书单整理及老师们的反馈信息搜集,他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对于王宁来说,成长的这条单行线在物质上也许是逆风的,但他的精神毅力是满满的。他懂得坚强,也在带领更多人学会坚强。
所谓自强,是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短短16字,王宁都做到了,王宁的20岁,是好样的!如果说曾经的他是OCEF的孩子,那如今,这个孩子长大了,并且在帮助OCEF这个“家”哺育更多的“孩子”。
不平凡的“情缘”
对于张兵来说,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他考入了县重点高中,那是一次课外活动,他被校领导叫进了办公室,怀着满满的疑惑和一颗怯懦糯的心,他见到了两个陌生的面孔——OCEF会宁县协调员陈叔叔及与其同行的叔叔,叔叔告诉他,可以写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用来申请OCEF的资助金,也就是在那一天,他第一次听到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这个名字,自此,他与OCEF的“不解之缘”拉开帷幕,同年6月,张兵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会宁二中,也是那一年的十月,他收到了第一笔资助金,陈叔叔曾告诉他说,可以写感谢信给基金会并且会有人回信,当时张兵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一个玩笑,怎么可能会有人回信?于是,怀着一种石沉大海的心情,张兵写下了第一封信,那时的他说,感觉自己很渺小,因为得知我们的义工将自己养家糊口的钱无私的捐献给莫不相识的人,他真心希望有一天成为OCEF的一员,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2013年开学不久,张兵接到老师通知——到信室取信,直到那时,张兵还执着的认为是老师搞错了,当他亲眼看到蓝莲花姐姐的回信时,张兵终于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对当时的他来说,蓝莲花姐姐的鼓励无疑是雪中送碳,改变了当时那个固执的他,也是OCEF回信组为他的高中生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回忆,使他重新认识了回信组。如今,他也已经是回信组的一员,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可以为更多的和曾经和他一样迷茫和无助的高中生和更多的孩子们带来一点建议和鼓励。
我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感受,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也许无法切身体会孩子们的困惑,但如果每一个回信义工都能够无限接近和包容孩子们的心灵感受,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如张兵这样的孩子“走出来”并回归组织更好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情缘,是即便相隔万里,也可见字如面。这一点,张兵做到了,而且做的极棒。以我手写我心,大概最深的鼓励不是说出来,而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让被帮助者明白我一直惦念着你。正如当时的蓝阿姨鼓励他一般,他也在字里行间传递着这般的关心和爱护。古有飞鸽传书,今有手机、微信,有OCEF。时间,只能让我们的情缘传递的更完整。
《朗读者》中一个小姑娘读了这样一段话:“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起床,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其实每一个能迎来黎明的人都曾是那个“山沟里的孩子”,他们“不怕从黑夜起床”,不管位高权重还是人微言轻,不管出身富贵贫贱,不管是今天回到OCEF的李镇、张兵、王宁,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去哺育,书本无疑是营养价值最高最易吸收的营养品,因为懂得了它的重要性,所以OCEF选择用书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因为有书,总会迎来黎明,因为有毅力懂感恩,我们今天迎来了走出昔日困境的三位“家人”。这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传递,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奉献精神的传承,相信这种精神在每一个OCEF人的传承下,每个孩子都拥有享受教育、追求知识的机会的愿景正在不远的明天向我们招手。
采访:缪玉亭,姜海宁
撰文:姜海宁
微信排版编辑:莫雅媛
关于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简称 (OCEF)于1992年创立,为美国联邦税务局认可的501(c)(3)免税的非营利组织。OCEF是一个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独立民间慈善机构,其唯一宗旨是促进中国教育均衡发展,专注于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以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OCEF主要依靠义工运作,超过95% 的善款都用于资助中国乡村教育。二十五年来, OCEF的运作费用只占募捐款的 5%以下。
|
更多文章...
页 40 总共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