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F
|
||||||||||||||||||||||
|
||||||||||||||||||||||
|
||||||||||||||||||||||
|
|||||||||||||||||||||||||
|
|||||||||||||||||||||||||
|
|||||||||||||||||||||||||
本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义工何荣的故事!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成功的喜悦。
——何荣
☆为何加入OCEF?
何荣:我加入OCEF,一是因为它可以让面临失学的孩子们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二是因为每个贫困学生的申报和审批程序都很严格,不渗杂任何个人感情,资助的全是真正急需帮助的孩子;三是因为OCEF是一个与政府无关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四是因为OCE下不带有强制性,我可以选择性地安排空闲的时间去做家访。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
何荣: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助学申请,2004年秋季共申报90名学生,获批30名。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何荣: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是与周忠明老师来蓬安县做监察。那是2005年4月份的一天,周老师第一次到蓬安做监察。我在火车站接到他时都快晚上十点钟了,他个子很高大,背着一个挺沉的大背包,我陪他吃了点晚饭就准备去给他送去宾馆。他阻止了我,叫我给他提供一间能上网的办公室就可以了。我说,那这样,我家住在学校内,有空余的房间,也可上网,住在我家也方便第二天的家访,他爽快地答应了。到了我家,周老师简单地洗漱完就打开笔记本电脑忙起来了,第二天一早我起来时,周老师早就准备好了。当我问他晚上休息得怎么样时,他说他昨晚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忙着整理相片、文字资料。当时家访共有三所学校26名孩子,有两所学校在乡下,乘车只能到达学校,到孩子们家里去就只能步行了。第一天我全程陪同周老师步行,第二天我就坚持不下来了,只到了部分孩子们的家中,其余的学生由我们学校的校方代表陪同。而周老师当天晚上回到我家中,就忙着整理当天的信息至凌晨,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那种忘我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是周老师给了我在OCEF坚持下来的动力,这也成了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何荣:【倒车千米,监察探访】
2013年6月,韵宝带着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来蓬安做监察。韵宝提前通知了,由于人多得租台车。刚好我表妹才买辆新车,便给她讲了,她一听说是要去贫困孩子家里作探访,马上就应承了下来。她只是担心她的驾驶技术不是太好,乡下的路又不好开,叫我问问看韵宝有驾照没,最好能让熟手来开安全些。刚好,韵宝是位老司机。
本次探访,全程都由韵宝开车。在这次探访中,由于前两天接连下雨,我们到一个孩子家里去,刚好遇到有段近两公里的土路,路窄不说,公路上全是稀泥,小车轮子打滑,让我们坐在车上的人都提心吊胆,花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孩子家附近。
不巧的是,刚好一辆大货车给受访孩子的邻居建房拉河沙,小路已到尽头,所以我们的小车回去就无法在此掉头。为了安全,我们车上的人只得全部下来,由韵宝将车倒着开了一公里多路才掉过头来。这次监查探访,真是有惊无险。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何荣: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成功的喜悦:我每成功申报一批孩子,心里就特别高兴;我每看到受助孩子顺利升入初中、高中,甚至考上大学,心里就特别自豪;我每探访过一个家庭,就深感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
|
|||||||||||||||||||||||||||
|
|||||||||||||||||||||||||||
|
|||||||||||||||||||||||||||
本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义工陈卫军的故事!
我好象从来沒有想着在OCEF获取什么。我只有感谢OCEF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为贫困家庭的孩孑传递OCEF的这份温暖和关怀!
——陈卫军
☆为何加入OCEF?
陈卫军:是在1994年,我的一位老领导(贾忠)曾当过民政局长,重于疾苦救助,当时是在省老少边困地区基金会一位同乡的介绍下,加入基金会。具体办理由我一手操作,第二年由于脑梗他不幸去逝。由于在一年多的工作中,让我受到了很多感触和感动,也就丢不下了,为了把这份工作继续搞下去,我就申请正式加入OCEF至今。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
陈卫军:第一个项目是助学金项目,是1994年在会宁县平头川乡中小学资助了50名贫困学生。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陈卫军: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活动,也是我加入OCEF,这么多年坚持一直做下去的因由一一就是一次家访,一个跑12里路上小学的单亲(父)家庭的女孩,回家还要做饭,身材小,踩着一个小木凳擀面的场景,让我难以表述当时我的感触,至今那场面历历在目。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陈卫军:要说有趣的事,我认为,作为每一个义工都是怀着一颗热爱、执着和无私的心来做义工,所以在义工路上,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趣和有意的。这里我就说说"我的三次历险记",以作同行义工的警钟吧!
第一次,是在2009年夏天,我和资助学校的一位老师陪同来自北京的一位义工去家访,中途遇雷雨,雨过天晴返回时经一深沟,车上到半坡时滑退,不知这是盐碱路,表面看路面已干,其实下面仍湿滑,滑退十多米时,租车师傅机敏控制车倒向路边一大树,一声"咔嚓"哗啦啦声响过之后,车终于停下了。虽车辆受损,但人惊无险。此一险一堑一智也。
第二次,是2014年冬季的一天,周围所看到的地方雪已消融,我自驾车,载两个学生和一个学生的姐姐去家访,因学生对车路不熟,走了近道,途中雪未消,走至不能返回,只能前行的路段,车打滑无法移动,又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好用田野里的桔杆相垫,加之人推,歪歪扭扭,一公里多路3个小时走出了困境,完成了家访任务。但在困境中使车前保险杠受损,因是借车(新车),当天连夜奔赴200多公里的兰州更换。此又一险一堑一智也!
第三次,是2016年夏天,家访中遇到一"之"路,两面是30度左右的陡坡,中间一土桥,桥下是深不见底的涧沟,因天旱路面细土很厚,车行其中与泥中行走无异,上坡时打滑难进,退在另一面坡一个样,又被困住了。车上两个学生要在后面推,路陡退有危险,我没让他们推。在我双手双脚并用下"一寸一寸"终于移上去了,车上24瓶矿泉水全浇灌在发动机上了。20多米路移动了一个小时,多时"进一步退三步"啊。确实是踩刹车踩的我腿发抖脚发软,幸是有惊有险安全到达。此即一险一堑一智也!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陈卫军:作为义工,我好象从来沒有想着在OCEF获取什么。我只有感谢OCEF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为贫困家庭的孩孑传递OCEF的这份温暖和关怀!真要说收获的话,我觉得凡来到会宁的OCEF义工的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朴实、亲和的待人、做事的那种面貌吧,都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
更多文章...
页 29 总共 79